
邱瑗:「歌劇院作為『一座人與藝術共生的劇場』,『生』既是生活,也是生命與生存,因此我們不設限場館的力量,而是企圖在SDGs的每一個標的中,都找到我們能夠使力、帶來改變之處,從館內每一位同仁、每一項業務做起,期待表演藝術能成為最Eco-friendly的能量,一同打造更永續的未來!」

優質教育—擴大劇場生活圈與校園接軌
歌劇院的藝術教育推廣策略以全齡、沈浸體驗為核心精神,截至2021年底,總計與超過200所學校合作、帶領超過10萬名學生走入表演藝術領域。《藝起進劇場》與《藝術進校》計畫,前者帶學子走入劇場,觀賞演出、參與工作坊、導覽等活動,讓青少年無門檻體驗表演藝術,2019年起獲得超過10家企業支持,已有超過150所國中小、高中近12,000名師生參與計畫。

2022年《藝術進校》全新改版,打造「科技藝術」工作坊快遞進校,引領學生探索當代表演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創新表現形式,課程設計,結合創意發想與數位應用,體驗科技藝術的無限想像,在「元宇宙」時代陪伴學生打造「科藝力」。
產業成長—建構表藝產業鏈
為建構表演藝術產業鏈在中部生根,歌劇院為各種表演藝術人士,建構完整對接的產業鏈,健全臺灣的藝文生態。為此,歌劇院規劃「藝術孵育」、「LAB X 藝術跨域實驗平台」、「音樂劇平台」等,採分齡、分階段孵育優秀人才與作品。「藝術孵育計畫」提供入選作品創作經費、充足創作時間與資源,近50個作品皆已完成階段性呈現,展現國內團隊及人才創作能量及實力;其中部分作品歌劇院今年將繼續支持團隊發展創作。
「LAB X 藝術跨域實驗平台」目標為推動跨域創作研發,歌劇院截至2021年已孵育13位青年藝術家,並陸續於各藝術節看見其新作品,創意無限。2022年即將以「物件跨域」、「舞蹈跨域」雙主題展開,並邀請曾於歌劇院演出的編舞家梅田宏明擔任首位海外導師,為青年創作者開拓更具前瞻的藝術視野、思想與行動力。而歌劇院建立的「NTT+音樂劇平台」,期冀成為臺灣音樂劇發展最重要的基石,將臺灣音樂劇推向國際。


劇場作為反映與回應社會的場域,「生態覺醒」早已自歌劇院啟動,2023年「新藝計畫」以「綠色創意、永續實踐」為徵件主題,期待創作者從作品發想階段即落實綠色藝術與環境友善概念,或媒材於製作過程及展演設計,創造具機動性、永續性的作品;今年秋天「NTT遇見巨人」節目之一,由英國編舞家阿喀郎.汗所帶來的最新作品《Jungle Book》,檢視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存之道,並以減少人力、舞台實景的減碳模式世界巡演,這也是歌劇院近年製作節目所實踐的方向,透過洽談國外劇院作品授權,運用臺灣資源於本地重製,減少表藝作品於國際間移轉的碳足跡。(廖美雅報導)
首稿時間|2022/02/17 15:32
更新時間|2022/02/17 15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