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賴傳媒 蔡智銘/台中報導】76歲的林先生有著40多年的抽菸習慣,4年前因咳嗽不止、痰多且顏色偏黃,活動後甚至會喘不過氣,前往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,又稱慢性肺阻塞)。隨後一次因細菌性肺炎和腎衰竭住院,林先生從原本可以自理生活的狀態變得不良於行,甚至連慣用手都變得無力,加上食慾不振、營養狀況不佳,生活質量急劇下降。
面對這樣的挑戰,台中榮總醫療團隊為他進行了全面性的老年評估,發現他已合併衰弱症(frailty)。隨即展開包括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的多方干預,幫助林先生強化肌力與耐力,並教導他「噘嘴式呼吸」技巧,提升肺部氣體交換功能。營養師也提供高蛋白飲食建議,搭配適當熱量點心,改善營養狀態,進一步減少骨質流失風險。經過持續5年的追蹤治療,林先生目前生活自理無虞,還能輕鬆散步,雖然未能完全戒菸,但肺部狀況穩定,已避免急性發作與再次住院。
慢性肺阻塞與衰弱症交互影響 呼籲重視早期介入
台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翁碩駿指出,根據文獻,慢性肺阻塞預計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五大失能原因及前三大死亡原因之一。台灣40歲以上族群中,慢性肺阻塞的盛行率約為6%,而患者首次出院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2%。這種疾病不僅損害呼吸功能,也容易引發衰弱症,進一步影響病程與生活品質,但經常被忽略。
翁碩駿表示,衰弱症是一種因應壓力時身體能力迅速下降的失衡狀態,特別是當慢性肺阻塞與衰弱症同時存在時,兩者會產生相互影響,導致肺功能加速退化。他強調,台中榮總的研究發現,合併衰弱症的慢性肺阻塞患者,其肺功能退化速度顯著加快,10年存活率僅有5.7%,而健康無肺阻塞的患者則有48.1%的10年存活率。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《Journal of Nutrition, Health & Aging》刊登。
多元復健方案 帶回健康生活品質
為幫助患者改善衰弱狀況,台中榮總高齡病房設計了一系列復健計畫,從臥床運動到坐姿平衡訓練,最後進階至復健室進行肌力與柔軟度訓練。呼吸復健則以「噘嘴式呼吸」、「腹式呼吸」及「節段呼吸」為核心,有效提升患者的呼吸功能。
翁碩駿提醒,高齡慢性肺阻塞患者應定期接受老年評估與肺功能檢查,並注意用藥的正確性。飲食方面,需攝取均衡營養以增強肌力,搭配規律運動改善衰弱與肌少症。保持積極心態,不僅能延壽,更能讓老年生活有品質。
推薦閱讀:(有片)台版「地面師」真實上演! 台中女退休醫師近7千萬積蓄房產慘遭詐團掏空
首稿時間|2024/12/12 13:12
更新時間|2024/12/12 13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