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創新聞 記者陳聖璋/台南報導】一名20歲年輕男子登山旅遊後出現發燒、頭痛、全身肌肉酸痛,右腋下有焦痂傷口且身體出現紅疹,血液檢驗顯示白血球數低下合併肝功能異常。經檢測後排除流感與登革熱,研判疑似非典型感染症,經特殊抗生素治療後,數日內症狀改善,最終確診為「恙蟲病」。
另一名62歲男子有三高病史且控制不佳,退休後務農,習慣打赤腳工作,因不明原因高燒兩週,合併雙下肢疼痛無力,轉診至成大醫院後,檢查發現急性肝炎與腎衰竭,經詳細問診及進一步檢驗,確認為「鉤端螺旋體感染」;經一個月餘的治療後出院,痠痛無力則費時1年才完全恢復。
▲「恙蟲病」全台皆有病例,且多見於春夏二季,其中恙蟲病於東部、南部與離島更為盛行。(圖/成大醫院提供)
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游天瑜表示,恙蟲病與鉤端螺旋體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,哺乳類動物皆可能被感染,以鼠類為主要宿主,分別透過帶菌恙蟎與受菌體污染的環境傳播,全台皆有病例,且多見於春夏二季,其中恙蟲病於東部、南部與離島更為盛行。
「統計顯示,台灣平均每年約有近 400例恙蟲病與近 100例鉤端螺旋體病,部分患者甚至合併感染」游天瑜指出,這些疾病初期症狀與流感、登革熱、病毒性肝炎相似,診斷不易,須透過專門實驗室檢測,有時甚至需要重複檢驗;因此,提供完整的職業、旅遊與接觸史,對醫師診斷和治療相當重要。
「別來無恙」出自唐朝顏師古的《匡謬正俗》一書,「恙,噬人蟲也,善食人心。古者草居,多移此害,故相問勞,曰無恙。」可見古時候人們就知道這種被草叢內恙蟲叮咬相關的疾病,以此問候久別相見的朋友,是否受到感染。
▲「恙蟲病」的臨床表現。(圖/衛福部疾病管制署)
「恙蟲病的病原是一種寄生於動物細胞內,稱為立克次體的細菌」游天瑜說,人是經由帶菌的恙蟎幼蟲叮咬而感染,受感染至出現症狀約1-2週,初期類似重感冒「突發性高燒、頭痛、全身痠痛、畏寒」,偶可見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與淋巴結腫大,1週後可能出現紅色斑狀丘疹,但典型的皮膚表現並不一定會出現。
立克次體的細胞壁結構與典型細菌不同,需使用特定幾種抗生素治療,若未及時當治療,可能導致肝炎、肺炎、多重器官衰竭,甚至死亡。
鉤端螺旋體為一種活動力旺盛的螺旋桿狀細菌,藉由穿透哺乳類動物的黏膜(食入)或受損的皮膚(接觸)感染宿主,再經血液循環散播至各器官。腎臟特別適合其生長,部份宿主痊癒後,螺旋體仍寄生於此,並隨尿液排出汙染環境而感染其他宿主。
▲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游天瑜提醒,目前並無有效人類疫苗可預防恙蟲病。(圖/成大醫院提供)
從感染到發病大多1-2週,初期症狀同為高燒、肌肉痠痛、頭痛,特別症狀則是紅眼與小腿肚嚴重痠痛。多數人 7-10天症狀可自行緩解,少部分患者則快速進展成嚴重感染,出現黃疸、腎衰竭和自發性出血;除抗生素外,支持性療法與適當抑制發炎反應為治療的基石,若已出現黃疸但未經治療,死亡率約為 2成。
游天瑜提醒,目前並無有效人類疫苗可預防恙蟲病,或台灣流行之鉤端螺旋體病,也沒有證據支持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能有效避免感染。
▲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,春、夏季節要慎防「恙蟲病」及「鉤端螺旋體病」。(圖/衛福部疾病管制署)
預防勝於治療,游天瑜提供應對上述非典型感染症的方式包括,從事野外活動、掃墓、颱風後清掃、農作或畜牧時應加強防護,可穿著長袖衣褲、手套、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,並將褲管紮入襪內,同時需注意飲食衛生;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,使用經政府核可含DEET、Picaridin或IR3535的防蚊藥劑。
以及回家立即洗澡更衣,並檢查是否有蚊蟲附著或叮咬;避免接觸野生動物,並定期為寵物驅蟲和施打預防鉤端螺旋體的疫苗;維護日常環境的衛生,滅除鼠類以降低傳播病原的機會。游天瑜再次提醒,有發燒或疑似症狀時,應立即就醫,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和接觸史,以利及早診斷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