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由外院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僅一天大的女嬰右小腿骨折,檢查後,發現鈣、磷、鎂、副甲狀腺、肝腎功能皆正常,但是維他命D嚴重缺乏,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診斷為「新生兒佝僂病」。由於現在足月新生兒佝僂病而造成的骨折非常罕見,進一步檢查發現其母親的維他命D也是嚴重缺乏。

林鴻志指出,新生兒佝僂病(Neonatal Rickets)是指骨骼軟化和弱化,通常是由於極度和長期缺乏維生素 D造成。由於胎兒期骨骼礦物質的沉積發生在懷孕晚期,早產會中斷此過程,導致早產兒出生後面臨骨骼健康的問題。此外,極低體重早產兒較易從尿中排出過多的磷,早產兒的維生素D不足也間接造成鈣磷的吸收不夠。足月新生兒的佝僂病通常是因為母親的維他命D缺乏所造成。
在症狀方面,林鴻志說,新生兒佝僂病於嬰幼兒期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、骨折、驚厥、活動受限、畸形癒合、發育遲緩等,將影響一生的骨骼健康,目前可透過檢驗血中的鈣、磷、鹼性磷酸(Alkaline Phosphatase)以及超音波、X光影像來診斷。
至於如何預防新生兒佝僂病,林鴻志建議要重視孕期營養,有助獲得最大程度胎兒期骨量沉積。母親在孕期需保證充足的蛋白質、維生素D、鈣、磷等營養劑的攝入,每天應服用綜合維他命補充維生素D(約10微克/天),平均每天鈣攝入量可達到1000~1200mg,包括孕婦配方奶、豆製品、蝦、貝類等,如不能經常食用乳製品則可考慮服用鈣劑。母子每日都應適度日曬30分鐘以上。
其次要注意嬰兒出生後早期營養照護,避免骨質流失。母乳餵食的新生兒應補充維生素D。喝母乳的早產兒,當母乳餵食量達到50~100ml/Kg/day時,應添加母乳添加劑來哺餵;無法哺餵母乳者,可使用營養強化的早產兒配方奶,並補充維生素D,以改善短期骨礦化,避免骨質流失。
林鴻志說,親子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,對於具有新生兒佝僂病風險的新生兒,可以每天進行溫和的被動運動10分鐘,通過對骨骼及關節的適度機械牽拉可讓骨負荷增加,使成骨細胞活動增強,促進骨的形成,稱為「骨骼對機械性使用的結構適應」,可以改善骨強度和預防新生兒佝僂病的發生。
首稿時間|2022/06/09 17:51
更新時間|2022/06/09 17:51